找到相关内容164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般若的含义及其在佛教中的地位

    ,远离名般若波罗蜜。复次,远离四念处,乃至远离十八不共法;远离一切智,以是因缘故,远离名般若波罗蜜。   佛教认为般若是一种直觉、直观的智慧,它能引导人们超脱对立的世界,使人从种种痛苦(烦恼、邪见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84161919.html
  • 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人生智慧

    的智慧,是一种直觉、直观的智慧,它能引导人们超脱对立的世界,使人从种种痛苦(烦恼、邪见、无明)中解脱出来。   罗什把中观学传到中国后,中国三论宗学者又对般若中观思想加以研究,吉藏在《三论玄义》中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84661925.html
  • 生活禅手册

    的方法,以依三法印等教理直观当下一念缘起无生为宜,古人名此为“观心”,乃祖师禅的正宗方便,也是三乘经教指示的修证心要。不管悟与不悟,不讲立地成佛,只要于当下一念以正智观照,便可于妄念息灭处体会到心性的...

    净 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93761939.html
  • 《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》读後感

    「转识成智」;恝中观宗应成派则遍就一切法处直观「无自性空」。恚其原则皆是「以无所得行相思惟而修对治」。恧   因此,四大部派所持修道次第,就「资粮位」而言,因为大、小乘「心量」有别,小入大含,自当以... 恚请参见《宗义讲释(下册)》,页664。中观宗自续派下,由於对「道所缘」还有不同於所见,所以还不能说是(究竟的)以直观一切事物无自性空为修道。相关介绍,请参见《宗义讲释(下册)》,页631~632及...

    陈平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3562071.html
  • 密教哲学的基本论题及其重要概念

    诸佛咸告言:汝心本如是,为客尘所翳,不悟菩提心。汝观净月轮,念念而观照,能令智明显,得悟菩提心」。观察心相之染净,能所,实际上是在观察自心,是直观自心之清净实相。   无生,无相,无性(离一切性),无...

    吕建福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31862177.html
  • 《中论》与《中庸》——“中”之思想的比较

    观诸法不生不灭   中假二谛观 (1)非真非俗中道观:约理明观,是中道实相   (2)真俗二谛观:依教起观,是假名   所谓一中观,就是中道正观,即直观中道正法是非空非有,远离性相的实相之法。 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0362458.html
  • 佛教对“修行问题”的看法

    见解,于一切法无言无说,无示无识,离诸问答,这才是入不二法门。”意思是说,一实妙道,不可以用推理、比较、归纳、演绎等方法去揣度探寻,必须直观体验,向内发掘,能够这样实践,才能够进入不二法门。  文殊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5362513.html
  • 佛教“空”义述评

    上面的。第三、从境界层面看,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,是菩萨修持般若直观达到的最高境界,观照色与空的相即不离,照见色等五蕴皆空,从而度一切苦厄。可见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...远离有与无、常与断二边,非有非无,非常非断,合乎中道。   从道理看,空作为最高的绝对的真理,只有般若智慧才能把握。这就要求对缘起事物进行直观体悟,当下证取对象的无自性之理。史载南唐中主李璟在与禅宗...

    方立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5762654.html
  • 以禅喻诗的《沧浪诗话》

    旨在说明大乘中观学派“假有性空”观点的例子。严羽借用了佛学中“镜花水月”的比喻,来表现诗歌境界的虚幻性。这里没有逻辑把握、知性分析,但却通过“以禅喻诗”的方法,直观地把握了诗歌境界的“幻象”特质。  ...

    张晶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72962925.html
  • 现代佛教:太虚大师的思想背景

    教法泽润世人。我们知道,传统的佛教并不完全是这样的。以中国为例,公元2世纪以后的佛教在这里称为像教。佛教的传播也以经像的到来或流通为特征。这说明,对直观的佛陀形象的崇拜是信仰的中心。佛像的产生是佛陀人寂...

    宋立道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73962936.html